6月18日至21日于沪上举办的2024HNC健康营养展上,2000余家展商中国际品牌的占比已提升至4成,除膳食补充剂、食疗滋补、母婴营养、抗衰美容等产品持续“走红”之外,药食同源、妆食同源等新用语也不断涌现。
而各电商平台在618期间的消费数据也显示了滋补、保健产品的强劲势头:改善睡眠、保健饮品在京东健康的成交额同比增长分别为335%和115%,滋补品成交额同比增长286%;而在抖音,滋补品商品总交易额(GMV)同比增长55%,支付GMV破百万元的爆品达196个。
数据显示出行业在迅猛增长,不过,这背后存在哪些隐患?跻身营养保健食品领域的企业有何对策?
根据中国医保保健品进口商会的数据,2008年至2023年,我国膳食营养补充剂进出口金额均逐年提高,进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7.16亿美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107.59亿美元。另根据中国医保保健品进口商会发布的《2023年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发展报告》称,我国保健食品产业市场规模约为4000亿元,加上功能食品及相关类别产品,营养健康产值约8000亿元。
各领域企业都在重点布局营养保健品这一板块,这是行业关注的重点。但业界仍需要考虑产品上市过程中的合规、合法,以及应具备的特定健康益处。
从我国监管角度看,营养保健食品需遵循2个现有法规体系,一是法律体系即《食品安全法》,二是标准体系,即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。目前,我国标准、要求最高的保健食品(俗称“蓝帽子”),其官方定义为“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、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”,且需通过注册、备案2种方式获得标识;业界也有对健康食品的定义:健康食品,是指国外或国内经科学证实具有特定健康益处,并已经上市的食品。
我国保健食品领域,需要注册的功能目录共有24项,包括:有助于增强免疫力、有助于抗氧化、辅助改善记忆、缓解视觉疲劳、有助于改善骨密度、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等,其中绝大部分需进行人体实验、动物实验,有2项需经违禁成分检测;而需要备案的原料则包括:辅酶Q10、螺旋藻、鱼油、褪黑素、人参、灵芝等。
业界当下提到较多的“膳食补充剂”其实是欧美国家保健食品的提法,营养保健食品也是国内这一领域较为笼统的提法,但这一领域不能算是法规层面的一个分类,只是行业的俗称;营养保健食品的行业发展更多来源于消费者健康需求的逐步增加。
除保健食品产品外,相当一部分国际保健产品直接通过跨境平台就能在国内当作‘食品’进行销售,无须注册和备案,产品功能和成分也不受国内法规限制。这虽节省了时间和资金,但这些产品是否适合国人确实需要进行系统评估,并完善国际标准的协同与统一。
随着新功能的陆续开发,已有原料会涉及一些功能的延伸,如血糖相关功效的原料新增减肥功效等,建议中国审评审批部门可以拓宽原料在使用、剂量上的范畴,以及考虑将海外实验数据作为准入依据。
营养保健食品领域需要好的产品竞争环境,而这就需要从源头上对企业的研发标准、生产质量和相关资质上把关,提升行业标准,这可以进一步减轻审评审批环节之前的压力。
进出口贸易也成为常态。在审评审批标准逐步优化的过程中,国内品牌出口、国际品牌进口都会需要一系列国际通用标准,这些标准或覆盖原料、辅料、添加剂等,也涉及产品功能性评价,成分有效性、安全性分析等,甚至是一些进出口产品的追溯制度等,都需要逐步建立。
康瑞安集团成立于2014年6月,是一家 “专业的保健食品注册检验服务机构”,为保健食品、功能食品、新食品原料、化妆品、医疗器械等大健康产品,提供一站式的研究开发、检验检测、毒理学评价、功能性试验、人体临床研究、注册备案、咨询认证等技术服务。
Copyright © 2023 陕西康瑞安集团医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陕ICP备2023009727号